乐鱼体育最新版下载:
今年以来,平利县着力破解城市基层党建“服务不细”问题,深耕城市基层党建“责任田”,逐步推动党组织向居民小区延伸,将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层次地融合,通过建强组织堡垒、整合资源力量、精准对接需求,逐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、安全感、满意度。
“党支部建在楼栋里,办事不用跑远路!”欧冠小区居民的感慨,道出了平利县推动党组织下沉的实效。该小区党支部将办公点设在1楼,通过问题现场交办,不仅解决了化粪池堵塞、房产证办理困难等问题,更实现了“居民有事楼下办,党员服务家门口”的治理升级。
今年以来,平利县对6个社区124个小区开展“拉网式”排查,建立涵盖党员底数、楼栋分布、物业运营、共建资源、人才力量5大类信息的“一小区一档”台账。通过精准画像,按照“利于管理、便于活动”原则,采取“单独组建、联合组建、选派党员参与组建”等方式,已建立41个小区(网格)党支部,实现党的工作在居民聚居地全覆盖。
该县各小区(网格)党支部推行“楼栋长+党员中心户”制度,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。通过“党员中心户”带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、环境整改治理,小区面貌焕然一新。同时,依托微信群等数字化平台,居民可在群里提交诉求,党支部也能在视频中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服务模式。
“社区食堂解决了我上班没时间做饭的难题!”“这里的饭菜既可口又卫生!”……金缘上城小区的社区食堂内,居民的点赞声此起彼伏。这个由东关社区党委联合平利县民政局在小区内打造的“暖心工程”,不仅提供美味实惠的餐食,更推出“小区内送餐上门”服务,让高龄老人、双职工家庭等群体尽享家门口的“幸福食光”。
平利县将“一社区一年十件实事”活动延伸到小区,推动107个党政机关、企业和事业单位与社区“结对子”,通过“双报到”机制,采取“分片包干”方式,匹配党政机关、企业和事业单位力量对接不同居民小区,实现资源精准投放,大力推行多元化举措,破解治理痛点。
该县公安、环保等执法部门进小区,聚焦违建、乱停车、高空抛物等顽疾,打造安全文明居住环境;开展“三官一律”进小区工作,提供法律咨询、矛盾调解等服务。同时,每季度召开社区党建联席会,通报治理成效,动态更新“资源—需求”匹配清单,推动问题闭环解决。
与此同时,各社区结合居民需求,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务项目。东城社区的“英语角”由党员教师义务授课,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;西城社区的“老好人调解室”成功化解邻里纠纷70余起;城区的“初心驿站”为户外劳动者无偿提供饮水、休息场所,这一些品牌服务已成为平利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。
“我认领英语辅导!”“志愿服务队算我一个!”……在东城社区共驻共建群里,党员们争相“亮身份、领任务”。每周六,由平利县中学和城关第五小学教师联合组成的志愿团队,都会在社区“英语角”义务授课,这正是平利县推动党员“三亮服务”的一个缩影。
据了解,该县1800余名在职党员带着“好事清单”到社区报到,根据专业特长认领政策宣讲、课业辅导、纠纷调解等服务岗位。通过“群众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党员接单”模式,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、爱心帮扶、文化惠民等活动。今年以来,累计解决居民需求250余件,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余场次,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。
平利县还注重挖掘和宣传党员先进典型:教师小区老党员万吉贤,70多岁依然热心服务群众,渐渐成为居民的“贴心人”、社区的“千里眼”;水晶郦城小区党员肖泽清,退休后投身社区做起调解员工作。他们的故事通过社区宣传栏、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,激发了更多党员和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。
从“支部建在小区”到“服务融入万家”,平利县以党建为纽带,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让居民在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西康高铁安康西站目前已见雏形,站内轨道、候车室、站台建设正稳步推进。图为6月26日的施工现场。 党宏 摄
今年以来,安康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以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为引擎,以推进“城区通办”为切入点,着力打破地域限制、简化办事流程,让企业群众告别“两地跑”“折返跑”,用便捷服务激活营商环境“一池春水”。
打破区域限制,实现就近办理。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统筹指导下,安康高新区携手汉滨区共同构建“城区通办”服务体系,通过制度协同、区域联动、流程的优化等创新举措打破传统地域藩篱,推动政务服务从“按区办理”向“全域通办”转型升级。在资源整合方面,深层次地融合公安、人社、医保等多部门资源,建立“区域协同”办理机制,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。同时,聚焦企业群众办事需求,系统梳理食品经营许可、就业参保、道路货物运输审批等高频事项,形成123项标准化通办事项清单。截至目前,“城区通办”业务累计办理50余件。
整合政务资源,优化办事流程。在线下服务层面,设立“城区通办”综合窗口,创新推行“一地一窗受理、两地协同审批”模式,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业务集中归口,依托智能系统实现申请材料跨区流转。此外,同步推进精简办事流程、压缩申报材料、简化填报表单、缩短审批时限“四减”改革,并统一规范审批标准,保证服务流程标准化、规范化。在线上服务层面,借助市“线下收件”平台,拓展信息共享在线审批办理渠道,群众可随时随地提交申请材料、实时跟踪业务进度。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轮驱动、优势互补,有效推动政务服务从“碎片化”向“一体化”转变,真正的完成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,让跨区办事更便捷、更高效。
机制保障闭环,服务落地即办。建立“先导后办”运行机制,在政务中心设立“高效办成一件事/城区通办”体验区,组建专业导办团队,在群众办事前主动介入,为企业群众提供政策咨询、材料预审、帮办代办等全流程审前服务,提前帮企业群众梳理办事难点、解决潜在问题,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因材料不全、流程不熟悉导致的反复修改、多次跑路现象,确保业务高效办理。同时,建立承诺限时办结、超时自动预警、服务全程评价、结果定期回访机制,并实时通报办理情况,以全流程闭环管理切实让便民利民举措事事有回应、件件能落实。
据悉,安康高新区将持续深化“城区通办”创新举措,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,探索将更多跨部门、跨层级事项纳入通办范围,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,全力打通便民利企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近年来,岚皋县以“引凤还巢”“人才回流”计划为引擎,通过政策扶持、乡情纽带、产业赋能,吸引大批“兴农人”“田秀才”“乡创客”返乡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。
6月25日,位于孟石岭镇武学村的陕西多彩盛发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,52岁的公司负责人焦省安正与工人一同查看生产进度。
这位土生土长的岚皋人,幼时因家贫辍学赴北京打拼,从打工生产床上用品起步,在老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,刻苦钻研技术、积累管理经验,逐步摸清货源与销售经营渠道,攒下了人脉与创业“第一桶金”,创办了北京梦之优商贸有限公司。
在外拼搏多年,焦省安始终心系故土。2022年,他响应岚皋县政府招商引资号召,在老家武学村投资建设陕西多彩盛发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,带领乡亲共同致富。“我终究是要回来的,在家门口办厂,既方便自己,也能让乡亲们就近就业。”焦省安说。
如今,该公司已建成棉花生产、化学纤维生产2个车间,设立缝纫、绗缝等5个工种,日均生产衣物超1000件,年产值达2000万元,带动4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。“我负责制版和裁剪,满勤奖、伙食补贴都有,宿舍也齐全,月薪1万多元。”员工顾建新坦言,公司待遇优厚,他很满意这份工作。
44岁的廖伦非是民主镇兰家坝村的“归雁”典型。16岁辍学外出打工的她,做过流水线工人、开过美容院、办过培训学校,有了一定积蓄后,便自己开起了公司。2018年2月,廖伦非怀揣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了岚皋。面对撂荒的土地和淳朴的乡亲,她毅然决定投身农业,成立了伦非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“乡亲们怕亏损,我就带头干。”在政府支持下,廖伦非流转近千亩山地,种植魔芋、黄花等农产品,通过土地流转、园区务工、入股分红等方式,带动周边30户农户增收,年发放劳务工资超100万元。村民熊良米感慨:“廖总待工人好,一天三顿饭,日薪百余元,大家都愿意跟着她干!”
在发展农业的同时,廖伦非发现村里留守儿童缺乏照料、孤寡老人无人陪伴等问题,便先后开办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、养老中心,为留守儿童当“妈妈”、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。“回来本是为了照顾父母,后来想着把养老事业做起来,既能尽孝,也能帮到更多人。”廖伦非说。
据悉,为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就业,岚皋县将“筑巢引凤”作为经济发展核心抓手,通过建机制、搭平台、优环境、夯基础,构建人才回流生态链。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招引落地项目33个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笔,金额达2380万元,直接带动就业165人。
今年以来,岚皋县城关镇西坡社区坚持“党建引领、服务多元”理念,聚焦居民“身边小事”,开展“入户走访解民忧 重点摸排促和谐”活动。图为社区“两委”成员和网格员到居民小区开展入户走访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、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工作,确保和谐稳定。 廖霖 摄
夏日微风轻拂,汉阴县双乳千亩荷塘景区里,荷花竞相绽放,碧波荡漾间,一幅动静相宜的文旅融合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该景区巧妙借“荷”之韵、以项目为笔,让这片荷塘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。
景区内,各游乐设施让人兴趣盎然。网红小火车悠然穿梭在莲叶与荷花之间,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,串联起梦幻般的花海之旅,成为游客镜头下最亮丽的风景线。“托马斯小火车”响起充满童趣的旋律,载着欢声笑语的游客穿行于碧波翠影间,恍若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。不倒翁小姐姐,裙裾翻飞似荷瓣摇曳,笑靥如花映着碧波。
景区水域上,“水上高尔夫”将运动的优雅与自然的野趣完美融合;“草船借箭”项目让游客化身“三国将士”,在拉弓搭箭间触摸历史的脉搏;“水上碰碰船”则引得游客阵阵欢笑,让亲水时光充满了童趣与激情。从岸上到水中,从静观到互动,该景区精心打造了一个“可赏、可玩、可乐”的全域沉浸式体验空间。
为进一步提升双乳千亩荷塘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,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荷塘自然风光、历史人文与特色体验,礼遇先进榜样,双乳镇制定了《双乳千亩荷塘“宣传引流奖门票”暨优待礼遇办法》,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,共同参与荷塘的宣传与推广。道德模范、先进典型、65岁以上老人等群体,更可享受相应价值的体验券等优惠政策。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人文关怀,更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,为景区的宣传与引流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该景区还紧跟新媒体传播潮流,精心策划了“夏日游园活动”,邀请20多位市级旅游达人、网红等实地打卡。镜头下,小火车穿越花海的浪漫、“水上高尔夫”一杆进“荷”的优雅、“草船借箭”百发百中的畅快、“水上碰碰船”激起的欢腾浪花……这些精彩瞬间被旅游达人和网红们巧妙捕捉,创作成一条条爆款短视频,迅速在网络上掀起热潮,成功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“留”量。
通过一系列措施,今年双乳千亩荷塘景区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,较往年同期增长50%以上,仅景区门票收入就达到20余万元,其他经营性收入8万余元。“千亩荷塘小火车”更是跃居安康景区抖音收藏榜榜首、热销榜第二位。同时,“水上高尔夫”“草船借箭”“水上碰碰船”等项目口碑爆棚,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亿次大关,双乳千亩荷塘景区已然成为今夏周边游的热门打卡地。
近年来,县洞河镇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,深挖特色农业发展的潜在能力,通过特色种植、技术升级和品牌打造,让产业焕发蓬勃生机。如今,当地的算盘李产业已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方式,带动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在洞河镇菜园村的果园里,饱满圆润的李子压弯枝头,金黄的果实散发出诱人的甜香,该村种植大户杨国富正在忙着采摘。“我种算盘李已经十多年了,这种李子皮薄肉厚、脆甜可口,根本不愁卖,很多都是利用微信或电话提前预订的。今年已经卖了4000多斤了。”杨国富笑着说。
洞河镇地处汉江沿岸,独特的富硒土壤和温暖湿润的天气特征情况,造就了算盘李优良的品质。这里出产的李子果肉细腻、汁水充沛,含糖量高,深受市场青睐。“我年年都会专门来洞河买算盘李,这种李子甜度高、果香浓,家里老人孩子都爱吃。现在交通也很方便,随时都可以过来买。”正在果园采购的冯女士说。
为推动算盘李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洞河镇采取“党支部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带。村党支部牵头为果农提供果园管理全程指导,定期组织并且开展修剪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养和训练,还邀请农业专家开展现场教学。
同时,积极搭建产品营业销售平台,通过电商直播、举办采摘活动等,构建“线上电商+线下采摘”的销售网络,既保证果品质量,又拓宽销售经营渠道,让果农们发展算盘李产业更有底气。
目前,洞河镇算盘李种植培养面积已达1200余亩,年产值超过900万元,带动全镇400余户群众增收。从零星种植到标准化种植管理,算盘李产业已成为洞河镇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,不仅富了百姓口袋,更成为展示洞河镇特色农业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据洞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柯玉华介绍,目前该镇算盘李种植大多分布在在菜园村、前河村、石家村、洞河村。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李子深加工和农旅融合项目,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,让算盘李产业走得更稳更远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。